《倚天屠龍記》中,那主角張無忌的經歷堪稱傳奇,各種神功總會因為機緣巧合被他練成,而各種美人也多半會主動投懷送抱,最終他還能擊敗大反派,抱得美人歸,簡直與當下某些網絡爽文中的主角無異。
不過即便張無忌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他也還有一件事沒能達成,那就是成為「武林至尊」,至少從明面上來看,《倚天屠龍記》中的武林至尊始終都是那武當張真人。
(少年張三豐劇照)
不過憑什麼?張三豐在正篇故事發生的時代已是百歲老者,再加上他幾乎不下武當山,不主動參與江湖紛爭,武林群雄憑什麼服他,或許是因為他擊敗過四位高手。
金庸從未將張三豐年輕時的故事寫出來,但在一些細節中,他卻提到了張三豐的過往并不簡單。
比如《笑傲江湖》中就提到過:「他知三豐祖師到晚年時劍術如神,輕易已不使劍,即使迫不得已與人動手,也只用尋常鐵劍、木劍,這柄「真武劍」是他中年時所用的兵刃,掃蕩群邪,威震江湖,是一口極鋒銳的利器。」
可見年輕時的張三豐可不是終年不下武當山的一派掌門,而是在江湖中懲奸除惡的高人。
而第一位被他除掉的魔頭,多半就是那百損妖道。
關于那妖道,書中只是在張無忌中了玄冥二老的玄冥神掌時提到了只言片語,提到那妖道之名的人,恰恰就是張三豐,他是這麼說的:「
我只道三十年前百損道人一死,這陰毒無比的玄冥神掌已然失傳,豈知世上居然還有人會這門功夫。」
(玄冥二老劇照)
當然,這里有個疑問,那就是張三豐并不能解除張無忌體內的寒毒,當年的他又如何能打得過百損道人呢?
其實很簡單,他與俞蓮舟的那番對話就能說明一切:「以這玄冥神掌和人對掌,若是對方內力勝過自己,掌力回激反沖,發掌者不免自受大禍。以后再遇上此人,可得千萬小心。」
他連玄冥神掌的弱點都知道,只需要內力強于對方,壓根就中不了對方的毒掌,自然也就談不上要「化去寒毒」了,如此看來,百損道人確實是死在張三豐手中。
在旁人看來,張三豐向來都是個世外高人的形象,他心中不該對任何人有恨意,但有一個人,卻難免被他憎恨,那人便是火工頭陀。
若你是通過電視劇了解的《倚天屠龍記》,那多半不知道張三豐曾經也在少林寺修行,他是覺遠大師座下的弟子,而他之所以會逃出少林,還是源于一場誤會,就因為少林群雄誤以為他偷學武功,繼而追殺他。
(火工頭陀劇照)
之所以少林僧人如此痛恨偷學武功之人,正是因為當年火工頭陀偷學武功,還殺了不少少林僧人,張三豐怎能不恨這位頭陀?
後來武當山一戰,趙敏手下西域金剛門的高手出手更像是為了榜自己的祖師爺報仇一般。
張三豐帶著張無忌四處求醫的時候是遇上了帶著周芷若的常遇春,此時他便與那蒙古士兵來上了一場激斗,說是激斗,其實更像是單方面的虐菜,畢竟那幫人哪是他張真人的對手。
而值得玩味的是他此時說了一句:「張三豐袍袖揮動,喝道:‘老道生平,專殺韃子!’眾武官番僧但覺疾風撲面,人人氣息閉塞,半晌不能呼吸。張三豐袍袖停揮,眾人面色慘白,齊聲驚呼,爭先恐后地躍回大船,救起落水番僧,掉轉船頭,急劃逃去。」
(忽必烈劇照)
從這里來看,他確實是對蒙古人恨之入骨,可書中卻沒提到他與蒙古人有任何交集,他的「恨」該如何體現?多半是當年他殺過某位蒙古高手,才讓蒙古人如此忌憚,若無意外,那人便是接替了金輪法王成為新一代蒙古國師的八思巴。
當然,金庸筆下并未明確提到此人,但要知道忽必烈這些角色都是有歷史原型的,他在位時,國師正是八思巴,其他武俠故事中也有關于八思巴的傳說,張三豐與他有過交手也實屬正常,而最終的結局自然是張三豐勝了。
最后一位被張真人擊敗的高手多半是明教的第三十一代教主,即石教主。
有人說張三豐壓根不想打明教,其實這話算對,也不對,因為張三豐不愿打的是後來的明教,是衣教主和陽教主掌管的明教。
因為陽頂天在自己的遺書中明確提到過:「余粗鄙寡德,無足為歡,甚可歉疚,茲當永別,唯夫人諒之。三十二代衣教主遺命,令余修習乾坤大挪移神功有成之后,率眾前赴波斯總教,設法迎回圣火令。本教雖發源于波斯,然在中華生根,開枝散葉,已數百年于茲。今韃子占我中土,本教誓與周旋到底,決不可遵波斯總教無理命令,而奉蒙古元人為主。」
是從衣教主開始,明教才成了「抗元義士」,而在那之前的石教主則不是什麼善類。
(明教劇照)
比如舊版故事中,那波斯三使就提到過關于石教主的一段往事:「那虬髯的流云使將兩塊黑牌相互一擊,錚的一聲響,聲音非金非玉,十分古怪,說道:‘這是中土明教的圣火令,前任姓石的教主不肖,失落在外,今由我等取回。自來見圣火令如見教主,謝遜還不聽令?’」
不論丐幫搶明教的圣火令是所為何事,至少證明此時的明教是沒少與武林正派發生摩擦的,作為武林至尊,張三豐也一定出手降魔過,這也是為何後來的明教中人都十分忌憚張真人,那石教主多半就是死在張三豐手中。
所以張三豐曾擊敗如此四大高手,他會被視為武林至尊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